“蘑菇肺”是食用菌栽培人员应注意的一种职业病,是蘑菇栽培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肺部疾病,对从事蘑菇栽培作业的人员危害严重。
在蘑菇等食用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菌类孢子。什么是孢子呢?孢子是脱离亲本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细胞,蘑菇等食用菌产生的菌类孢子简单的说就是蘑菇的种子。
这些菌类孢子的粒径极其细小,一般在5-9微米,会随着空气流动而四处飞扬,很容易引起人的呼吸系统而引起一系列病变,如不及时治疗,它还会发展为慢性呼吸困难,导致劳动能力丧失。
“蘑菇肺”主要发生在蘑菇收摘期,发病一般较急,多在从事栽培工作后数天至数十天发病。有时连续工作几小时就可出现症状,表现为流清涕、打喷嚏,继而出现咳嗽、咯痰,早期为清白粘痰,以后痰色变黄,像蛋清或胶冻状。病人多有胸痛、胸闷和气喘,许多病人还常伴有发冷、发热、寒颤、头痛和四肢酸痛等。临床诊断为蘑菇孢子过敏性支气管炎和过敏性肺泡炎。脱离工作数周后症状缓解,重新工作后会再次发病。
预防"蘑菇肺"应注意以下几点:
一是摘下的蘑菇要妥善安放,防止菌类孢子在培育室内滋长蔓延,还可以在栽培室洒水降尘,以减少人员对菌类孢子的吸入。
二是选择菌种要适当,如选用少孢菌种,使蘑菇自身菌孢的播散量减少,降低对人体的危害。
三是加强工作现场管理,在成熟期,作业场所先充分通风后再进入,尽量减少人员在室内停留的时间,最好做到每隔一小时到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。
四是定期进行预防性查体,有呼吸道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人忌从事蘑菇栽培工作。
最后一点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在栽培时,操作者应正确选用呼吸防护用品。
宝顺安KN100等级滤棉可有效得过滤微小粉尘、烟、雾、微生物等非油性颗粒物,滤尘粒径可达0.075微米以上,过滤效率可达99.97%,开启后,产品使用时间在30天左右,是同类产品的10倍以上。